日前,漯河市印发《漯河市增强普法针对性时效性 畅通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活动实施方案》,聚焦普法“为民、亲民、便民、惠民、近民、利民”,通过明确普法重点、升级普法阵地,搭建普法平台、丰富普法载体、培养普法品牌、建强普法队伍,不断增强普法工作质效,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普法工作的获得感满意度。
一是突出普法“为民”,明确普法重点。聚焦群众亟须的法律法规,围绕宪法民法典普法、围绕高质量发展普法、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普法、围绕人民群众重点关切开展普法,特别是大力宣传与法治营商环境、乡村振兴、“三城建设”等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与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防范非法集资和电信网络诈骗、婚姻家庭、老年人权益保护、宅基地纠纷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相关法律法规。
二是突出普法“亲民”,升级普法阵地。实施法治农民画培育推广工程,建立法治农民画资料库,加强品牌辐射带动。每个县(区)因地制宜打造2个以上特色鲜明的乡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推动普法阵地提档升级。加强企业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结合“万人助万企”,深化律企携手、法治护航发展”“法治体检”“送法进企业”等活动,培育具有企业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企业法治文化阵地。
三是突出普法“便民”,搭建普法平台。发挥“法治漯河”微信公众号、“以案释法”专栏、“律师说法”节目以及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微信普法塔群等普法平台作用,持续讲好漯河“基层普法故事”。以“精准普法基层行”活动为契机,运用“乡村大喇叭”,实现普法宣传进村、入户、到人。以“宪法号公交车”等为载体,打造“流动”普法宣传平台。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协同宣传部门、网信部门建立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普法集群,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开展智慧普法。
四是突出普法“惠民”,丰富普法载体。结合普法主题,制定“1+N”普法宣传目录,开展“1+N”(“1”指“12·4”国家宪法日,“N”指“3·8”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点)普法宣传活动。认真推行“三单一书”普法工作机制,围绕普法责任清单落实,及时向责任单位下发重点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对普法责任落实情况开展履职责任评价并适时反馈,推动“1+N”普法宣传活动落地落效。采取问卷、走访、座谈、调研等形式,搜集、梳理、分析,制定“精准派单”,开展“订单式”普法。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村居法律顾问等人员,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开展“以案释法”宣讲。
五是突出普法“利民”,培育普法品牌。深化法治文化融合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挖掘许慎文化、舞阳农民画等历史名人和传统文化,以历史名人事迹、传统文化为载体,探索其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路径,积极进行“再创作”“深加工”,实现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同步传播,使法治文化在文化传承中焕发生机。鼓励、扶持文艺专业团体和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把法治元素融入戏曲、庙会、灯会、龙舟等传统文化,推动法治作品创作传播。建立漯河法治文化优秀作品资料库,开展线上线下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展播。
六是突出普法“近民”,建强普法队伍。发挥“八五”普法讲师团作用,加强公民法治宣传教育。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坚持“上门问诊”和“定期坐诊”相结合,为全市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调整充实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长,强化校园法治教育专业队伍力量。不断壮大乡村普法队伍,配齐配优村(居)法律顾问,压实工作责任,推动解决农村群众急难愁盼。大力培育以村(社区)两委、人民调解员、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者、网格员为重点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建立一支农村群众身边的“法治宣传员、调解员”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提高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