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县司法局:推动诉前调解 有效化解纠纷
发布日期:2023-06-21 信息来源: 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崔玉林 编  辑:崔玉林

  本报记者  汤传稷

  6月2日上午,光山县马畈镇的两位学生家长在婷婷调解工作室里握手言和,达成了赔偿协议。此前,他们因孩子在校内打闹,导致一个孩子鼻梁受伤,治疗共花费了1500多元,闹得不可开交。调解员介入后,在劝和家长的同时,又动员校方参与处理,在班主任的协调下,两个孩子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示要做一对好朋友。

  6月13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调解员邹婷婷。她说,看似一件普通的调解案,但对调解员来说,背后要付出很多。多年来,她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个独特的“情理法效调和工作法”,即在调解工作中,综合运用情、理、法、效四个要素进行劝和促解。这起纠纷能顺利调解,就是因为她成功运用了这一方法。

  通过调解员的讲述,记者发现了促进和谐的“密码”。

  在“情”字上下功夫

  今年5月10日,马畈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到法庭转来的一件诉前调解案件。一对中年夫妻,因丈夫沉溺于网聊,对妻子和孩子也不关心,妻子忍无可忍提出离婚。调解员通过与夫妻双方的沟通,发现他们还有感情基础,于是开始了调解劝和。调解员给丈夫讲明妻子的不易,以及离婚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同时,调解员又做妻子的思想工作,让她明白婚姻和家庭的来之不易。调解员又联系妻子娘家的亲人,请他们帮忙劝和。最终,丈夫真诚向妻子道歉,承诺改掉坏毛病,好好过日子。5月12日,妻子撤回了离婚起诉。

  调解员解释说,对于此类涉及婚姻家庭类的民事案件,调解时就是要多在“情”字上下功夫。

  从“理”字上去解决

  今年3月,法庭转过来一起双方因琐事引起的邻里纠纷案件。调解员通过走访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纠纷双方是前后邻居,前屋一家在屋后种了一块菜园。有一天,这家女主人发现菜园被人拔了几把葱。恰巧后屋的邻居从此经过,女主人张口骂人,后屋的邻居以为是在骂他,双方争吵起来,最后发展到相互推搡。调解员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采取了晓之以理的办法进行调解。通过反复做工作,最终双方各自作出让步,并就双方此前争执的问题达成了谅解和协议。此案调解结案后,这对邻居都信守协议,再也没有发生过矛盾纠纷。

  调解员说,对于像诸如此类的邻里纠纷的民事案件,常常是要从“理”字上着手解决的。

  从“法”字上做功课

  今年5月,调解员接到法庭转来一起人身伤害索赔案件。金先生在武汉开大车拉货,他的好友刘先生经常帮他装车。今年1月,刘先生给金先生干活时,大车上的板子意外滑落,砸伤了刘先生右脚趾,造成轻微骨折,金先生及时支付了3万多元的治疗费,但刘先生的妻子要求金先生再补偿5万元。调解员了解案情后,首先向纠纷双方讲明了法律上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有关规定。然后,做双方的劝和工作,劝受伤方索赔要尊重事实,不能提过高要求;劝雇主方尊重法律和事实,该出的钱要出。最终,双方同意以雇主方补偿受伤方2万元达成协议。

  调解员解释说,对于像此类涉及人身损害赔偿的民事案件,在调解时就得要从“法”字上着手解决,依法调解。

  从“效”字上看结果

  今年6月调解的一起案件,1名包工头欠了6名农民工的工资,6名农民工准备分别起诉这名包工头。调解员找到双方当事人,给他们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官司打下来,6名农民工能要回多少钱很难说,而包工头一方则损失更大,丢了面子,失了信誉。接着,调解员采取多种办法从包工头那里“挤”出来5万元现金,用来支付6名农民工的工资,双方达成协议。

  邹婷婷解释说,像此类经济纠纷,调解员常常给当事人算经济账。调解成功后,的确为各方当事人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光山县人民法院马畈镇法庭庭长姚国辉说,上述案件以调解结案,不仅节省了当事人的成本,也极大地节约了司法成本。如果走完民事诉讼程序,上述案件是6起民事诉讼案件,从起诉到最终执行,要经过诸多环节,最终的社会效果可能还不如调解结案的好。

  效率与和谐的双赢

  据光山县一位专职人民调解员介绍,“情理法效调和工作法”是从基层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好方法,能大大提高诉前调解结案率,化解基层各种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姚国辉说,作为基层法庭,由于辖区人口众多,民事案件数量每年都很多,给法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诉前调解工作如果做好了,将对减轻法院的办案压力大有帮助。因此,除标的额在20万元以上的或比较复杂的案件,法庭在接到当事人起诉书后,一般将较为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件先交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无法达成调解的则予以受理并开庭审理。

  今年前5个月,从马畈镇法庭办案来看,接收案件253件,结案223件,其中已经调解的有90多件,当事人撤回起诉的有100多件。经婷婷调解工作室接手的案件,调解成功率达85%以上。诉前调解环节大大减轻了法庭的办案压力,节省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

  一位法律专业人士说,法院办理民事案件的万人成诉率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而降低万人成诉率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诉前调解工作。马畈镇探索出来的“情理法效调和工作法”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促进难点问题解决和矛盾化解,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推动诉前调解 有效化解纠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