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司法厅以更好服务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在法治轨道上守护“一库碧水、一泓清水”为目标,聚焦普及依法护水知识、满足群众法治需求、加强移民村依法治理等,将法治文化与沿渠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在730多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打造了横贯8个省辖市41个县(市、区)的普法精品工程——“河南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2022年,“河南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被全国普法办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加强顶层设计
构筑法治文化新高地
“河南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先后被纳入《河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中共河南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2022年工作要点》,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河南省司法厅先后组织6次沿渠采风,开展20余次实地调研,立足南水北调实际,提出“由点连线、由线成面、由面组团,形成板块”的建设格局,编制完成《河南省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空间规划图》。规划建设、升级改造法治文化阵地143个、精品普法阵地35个,助力南水北调水资源保护,筑牢输水区和受水区生态安全屏障。
如今,“河南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与“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纵横交错,绘出河南“十字形”法治文化带,塑造出河南普法品牌。
构建特色板块
塑造知名法治品牌
在“河南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过程中,河南省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准确把握法治这个中心与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水源保护、供水节水、移民搬迁、粮食安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关联,注重前瞻性思考、整体性设计、协同性推进,在法治文化带上打造了生态保护、法治文艺、基层治理、古都文化、红色文化、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传统法治“七大板块”,将“盆景”变“风景”,把“名片”变“品牌”,塑造全国知名法治品牌。
河南省将打造“生态保护”板块放在“河南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的首要位置,保障沿渠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南阳市着力构建“系统完备、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安全高效、清水绿岸”的现代生态环境体系,依托丹江湖(汤山)湿地公园,精心打造南水北调渠首法治公园,通过浮雕、标识牌等,宣传环境保护法和《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升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宝丰县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现场专门设立了法治宣传书场,“三八红姐法治曲艺宣传队”编排了14个普法唱段宣传法律知识,几十名说书艺人将法治融入表演,利用《包公断案》《三堂会审》等传统剧目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凝聚行业优势
构建大普法、大治理格局
近年来,河南省紧密结合“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水利、文旅、住建、环保、自然资源、工信等部门以及南水北调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之间的联系配合,突出部门特点、行业特色,建立长效合作、共同推进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同频共振、各展所长、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着力构建大普法、大治理格局。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在加强水源地立法、执法、司法保护的同时,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利用世界环境日、禁渔期等重要时间节点,联合水利、环保、自然资源等部门积极开展“呵护碧水,法治同行”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以案普法方式向沿渠居民讲解非法狩猎、非法捕捞水产品等犯罪对生态资源、库区环境的影响,持续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自觉养成爱水、护水、节水习惯。
整合行业力量,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河南省司法厅、省水利厅与焦作市合作分别在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天河公园建立了河南南水北调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行政执法职能涉及生态保护、水利、交通、海事、农业、渔政、林业等多个部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跨境捕捞犯罪等案件涉及相关执法部门多、跨区域调查取证难度大。河南省拟在丹江库区推动成立综合执法支队,在公安局成立国土资源大队,整合执法、司法相关力量,凝聚合力,严厉打击涉水源地水质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