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用法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发布日期:2023-04-26 信息来源: 依法治省办秘书处 责任编辑:史彦东 编  辑:史彦东

近年来,洛阳市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惠及民生的压舱石和金钥匙,把弘扬法治精神、彰显公平正义作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必修课和必答题,全面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日益健全,“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大幅优化,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履职能力不断加强

近年来,洛阳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市委统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法治政府建设格局,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将法治政府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市委常委会、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协调解决法治政府建设有关重大问题,持续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年度考核。强化顶层设计。把法治政府建设摆到“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的大局中谋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法治洛阳建设规划(2021-2025年)》、《洛阳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系列文件,明确总体目标、主要原则和具体任务。抓牢“关键少数”。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坚持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制度化、常态化2019年以来,开展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集体学法39次,举办市级领导干部法治专题培训班和专题讲座29期,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养和法治能力。

二、以“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资源聚合平台城市成效初显

把“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和法治政府建设的突破口,推动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简政放权,为市场腾位。全面落实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市级保留各类行政职权4089项。向县区下放社会经济管理权限334项全面落实“非禁即入”,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破除各类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着力实施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五大工程,打造聚合创新资源平台城市。放管结合,为企业减负。推动同步公示、联审联批、告知承诺,推进“标准地”出让,企业在签订土地合同当天即可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一日办结”,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办理实现“三证联办”,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印章,实现“零成本”准入。优化服务,为群众解忧。探索推行常规入职体检结果互认,减轻入职者经济负担。探索推进“网上申请、自动审批、即时办结”的“智能秒办”新模式,实现1200多个政务事项“自助办”、350个“一证通办”、100余个跨省通办,100个高频便民服务事项“掌上办”,力争使群众“手机在手,全程无忧”。“数智”增效,为发展提速。依托智慧洛阳等云平台,推动56家单位113个业务实现云服务。建立社会管理“一张网”,实现静态停车智慧管理、渣土车定位实时管控,逐渐形成城市运行体征与态势监测分析、事件管理、辅助决策、联动指挥四位一体的城市运营指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法治政府建设科技保障体系,全面建设数字化法治政府。

三、以“小切口”保障“大民生”,立法与行政决策科学高效阳光

2021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挂牌成立洛阳法治政府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盯洛阳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痛点堵点问题,加强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在地方立法、行政决策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2022年12月,在洛阳法治政府研究院主办的“2022河洛法治政府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洛阳法治政府建设理论实践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发言,提出诸多可行的意见建议。

洛阳不断健全“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机制,完善重大决策机制和程序,实现决策利民、建设为民。用“小切口”立法回应民生关切。以“小切口”为导向推动立法转型,制定《洛阳市养犬管理条例》《洛阳市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推行委托第三方起草立法机制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形成“1+1+3”法律顾问制度体系,建成市县乡三级政府法律顾问网络。三年来,累计使用法律顾问376人次、面向社会收集建议5000余条,确保立法接地气、聚民智、察民情、惠民生。用“轨道上”决策保证依法依规。出台《洛阳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动态调整公开机制,确保重大行政决策高质高效。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向社会征求意见建议1400余条、召开听证会10次、论证会23次,组织公职律师、法律顾问进行合法性审查71次。在“阳光下”运行确保科学透明。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调整完善重点领域信息专栏,集中公开现行有效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决策公开质量不断提高。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将政务诚信纳入法治政府建设、文明单位创建考核,形成信用承诺管理闭环。在一系列保障下,洛阳历史文化得到有力保护,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入选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规模和质量得到双提升。

四、以刚柔并济促执法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不断提升

洛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服务型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双管齐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织密行政执法监督网,让执法更有尺度。围绕打好制度建设、为民服务、监督实效“三张牌”,积极开展司法部“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1+1+5”工作制度体系,构建“7+2+N”立体化执法监督网络。聘请市级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50人、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30家、首届洛阳市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56人、首届洛阳市法治督察员100人,积极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开设“掌上洛阳”“行风热线”等栏目,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受理各类政务服务诉求1429万件,发现问题快速整改,满意率99.9%。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让执法更有力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公告市级行政执法主体45家、县级执法主体共623家,公示执法人员信息1.2万余条。强化执法资格管理,组织执法人员培训班10余期覆盖5万余人,办理更新行政执法证件1万余件,市县乡三级执法队伍转岗到位8485人,综合执法更加高效。压实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等重点任务,市级重大处罚案件审查通过率99.6%。深化服务型行政执法,让执法更有温度。出台全国首部服务型行政执法政府规章《洛阳市服务型行政执法实施办法》,指导行政执法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突出事前违法风险防控优先、非强制性执法手段优先“两优先”,推动行政执法机关指导提前、服务提前、警示提前“三提前”,探索行政指导融入行政处罚制度,推行行政相对人法律风险防控制度,梳理从轻、减轻、不予处罚和不予强制清单411项

五、以多元化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彰显

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畅通群众合法诉求的表达渠道,丰富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法治路径,规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构建基层治理“缓冲带”。以乡村法治提升为重点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创先推动命名基层“品牌化”法治文化阵地示范点251个,累计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2.3万余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成立洛阳市人民调解中心,近三年平均每年化解社会矛盾纠纷4万余件,调解成功率不低于98.8%,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用好行政复议“分流阀”。将行政复议作为检验依法行政的试金石,充分发挥监督依法行政、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群众利益的功能,优化工作机制,深化体制改革,集中行使行政复议职责,探索行政复议信息化建设,运用“掌上复议”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方便群众参加行政复议活动。三年来平均每年收到行政复议申请320余起,42.4%的案件通过复议途径得到有效解决,使法更明、理更清、气更顺。常敲行政应诉“警示钟”。把行政机关败诉作为依法行政的警示,制订《行政诉讼败诉案件积分管理制度》,对应诉情况进行积分管理、倒逼依法行政。市政府市长出庭应诉,“关键少数”率先示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由2017年的8%上升至79%,且能做到“出庭又出声”,积极实现纠纷的实质性化解。打造府院联动“稳定器”。持续深化政府与法院的联动,建立“1+N”常态化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组织优势、司法机关的专业优势、调解工作对依法裁判的补充作用。建立常态化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切实做好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工作,5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等17家困境企业实现了“涅槃重生”。

在法治的充分保障下,新时代的洛阳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促成转型升级突破性进展。一大批智能车间、绿色工厂示范带动,1.3万多家企业“上云用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洛阳钼业、伊电集团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信重工、洛轴跻身“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12家,众多“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茁壮成长。中州时代、华为技术、凯盛科技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配套企业纷至沓来、强链聚群,智能装备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元器件产业规模全省第一,十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400亿元。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一大批试点落地开花,为高质量发展蓄势增能。洛阳将不断巩固为民用权的政府治理理念,锤炼为民服务的行政执法队伍,完善为民纾困的矛盾化解机制,打造受民监督的权力运行体系,全力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创新法治政府建设的洛阳实践,让法治洛阳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