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全省“八五”普法工作要求,推进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打造河南特色法治文化品牌,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拥有良好法治环境,3月1日——4日,省司法厅调研组到新乡、鹤壁、安阳开展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专题调研活动。
新 乡 市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新乡市辖区内全长77.7公里,流经辉县市、凤泉区和卫辉市。近年来,新乡市结合实际,创新法治文化宣传形式和载体,不断提升法治文化建设水平,加快构筑法治文化新高地。
平原博物院
在辉县市,调研组一行先后到孟庄镇南陈马村、常村镇沿江村等地查看“南水北调”沿线法治文化带建设情况,就“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与当地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孟庄镇南陈马村因历史上的“牧野之战”而得名,村前是静默流淌的南水北调渠,村后是巍峨陡峭的太行山,这里曾是“脏、乱、差、穷”的老大难村,新的“两委”班子励精图治、依法治理,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发展相关产业,2021年9月,该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调研组了解南陈马村法治文化建设和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常村镇沿江村系“南水北调”搬迁工程移民村,2011年从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搬迁至此。沿江村村如其名,在没有搬迁时,村民居住在绵延十几里的丹江岸边,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丹江水库上以打鱼为生,搬迁后的沿江村,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毗邻五龙山响水河游乐场,开办丹江鱼宴,“一鱼多吃”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舌尖美食,为沿江及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调研组深入了解该村基层治理情况,鼓励该村按照“四级同创、三级示范”要求,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
调研组实地了解沿江村基层治理情况
凤泉区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人文优势、交通优势,以南水北调为主线,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带动,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位于凤凰山下的五陵村,毗邻南水北调工程,依托丰厚的五陵文化资源,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在全区率先建立村级法治文化广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时间银行”互帮互助公益平台,“时间银行”通过“存储时间、随需使用”的模式,把志愿服务、扶贫帮困、助人自助有效结合,激励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拉近了邻里关系,让爱心“循环”增值,让法治力量深入人心。
调研组在五陵村法治文化广场了解基层依法治理工作
五陵村“时间银行”
鹤 壁 市
鹤壁市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特别在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景区、乡镇(街道)和村庄,依托公园、游园、广场等场所,打造了一大批法治文化阵地。
鹤壁市朝歌文化园
位于淇县城北惠民巷的“淇县法治文化园”,是一座高标准的大型法治宣传文化园,依托蜿蜒穿城的沬水河修建,集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三位于一体,设置依法治国主题造型、宪法主题造型、民法典主题造型、“七五”普法主题造型、法治文化椅等,让群众在欣赏“一湾碧水绕城来”的美景中感受法的滋润、接受法的洗礼,现在该公园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休憩游玩的“打卡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宣传站”。
淇县法治文化园中的“法治楹联”
淇县法治文化园中的“宪法园”
淇河倒虹吸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一座大型渠穿河交叉建筑物,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调研组一行深入了解了基地的建设和日常教育工作,作为保护生态水资源和学习防溺水知识的重要窗口,该基地承担着“讲好南水北调人故事,普及水知识”的重要职责,以它的直观性、现场感,强化心灵感悟、触景生情,强化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南水北调淇河倒虹吸工程
淇河倒虹吸工程法治宣传栏
安 阳 市
安阳作为南水北调工程途径我省的最后一个省辖市,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红色文化资源。多年来,安阳市立足实际,在建设辖区法治文化阵地方面不断探索,加大投入,法治文化阵地整体规模和体量不断增大。
中国文字博物馆
韩庄镇部落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法治文化园
安阳市司法局与龙安区联合建造的龙安区法治文化公园,地处龙安区核心地段,集法治典故、法治名言、法治人物简介、民法典专题宣传于一体,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充分发挥了法治文化阵地全天候的熏陶作用。
龙安区法治文化公园
龙安区法治文化园一角
汤阴县依托优秀文物景点景观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这里坐落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监狱——羑里城,“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历史典故发源于此。《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包含多处关于法律问题的论述,有讼与噬嗑两卦专门讨论法律问题,法权君出、明罚敕法、明慎用刑、君权神授等自然法思想的最早表述。
汤阴县羑里城
“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是全省“八五”普法规划重点项目工程,对于如何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文化带,形成与“黄河法治文化带”相互交叉的“十字形”河南普法绚丽名片,调研组通过几天的实地考察与研讨,建议着力推动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立足现有资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密织法治文化阵地网,加快建成更大规模的法治文化阵地带。二是坚持“共商规划、共建设施、共享成效”原则,加强司法行政与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协调联动、各展所长、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带头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各地推广,加快地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进程。四是深入挖掘南水北调沿线的红色法治文化、传统法律文化资源,推动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沿渠精彩纷呈的法治文化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