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滨区:三年欠薪之路,终于等到正义
发布日期:2025-09-22 信息来源: 法治鹤壁 责任编辑:赵园园 编  辑:赵园园

  谢谢了,太感谢了……”刘某某紧紧握着一面锦旗,声音有些发颤。这一刻,他等了整整三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道谢,背后是一段艰难曲折的讨薪之路,更是一场由法律援助全程守护的正义接力。

  一场持续三年的等待

  刘某某曾是河南某公司派驻到鹤壁某公司的员工,他勤勤恳恳工作,却没有按时拿到应得的工资。三年来,他一次次催要,一次次落空。无奈之下,他只能申请劳动仲裁,可仲裁结果并不理想——公司少算了他的工资。

  走投无路之际,他推开了鹤壁市淇滨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大门。工作人员仔细审核后认定,这正是一起典型的劳动争议案件,而刘某某因长期拿不到工资,经济困难,完全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于是,中心迅速指派郭律师承办此案。

  法援律师挺身而出

  郭艳律师接手后,第一时间会见了刘某某。她意识到,本案的关键在于如何证明公司实际拖欠工资金额。公司方还提出,曾在微信中转发的1.5万元“红包”也属于工资,应当扣除。

  面对公司强势的态度和复杂的证据局面,刘某某几乎失去了信心。但郭律师没有放弃。她带着刘某某梳理银行流水,从微信工作群里一页页翻找记录,整理打卡文件,反复核对用人单位发布的各类通知……点点滴滴的证据,逐渐拼凑出真相:那1.5万元并非工资,而是刘某某额外付出劳务的报酬。

  2024年9月27日,法院开庭。郭律师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公司所谓“整体降薪”“红包属工资”的说法。依据刘某某的银行工资流水,可以看出在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之前刘某某平均工资水平高于5000元,应当参照其之前的工资水平计算拖欠工资数额,用人单位所称工资水平下调不属实,且未向刘某某本人发放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的拖欠工资数额部分月份低于最低工资水平,且部分月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不符合刘某某实际工作情况。而公司所发的微信红包多是以“劳务费”名义进行发放,并且有公司文件可以佐证这系本职工作之外的劳务活动。她提交的扎实证据和充分的法律依据,让法庭逐渐看清了事实。

  胜利,虽迟但到

  一审法院支持了刘某某的大部分请求,判决公司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共8.6万余元。公司不服,提起上诉,案件被发回重审。尽管过程再现波折,法律援助却没有缺席——淇滨区法律援助中心再次伸出援手,郭艳律师也继续坚守。最终,在法院多次调解下,双方达成一致:公司于2025年7月底前,一次性支付刘某某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共计94000元。较最初的仲裁结果,整整多出了21300元。

  锦旗背后,是法治的温度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饱含一段真情。” 这面锦旗,不仅代表着一位普通劳动者最终的慰藉,更是对法律援助工作最真实的认可。鹤壁市淇滨区法律援助中心始终秉持“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理念,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个人:法律从不辜负那些坚守正义的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