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援调对接守护农民工“薪”愿
发布日期:2025-09-11 信息来源: 法治漯河公众号 责任编辑:赵园园 编  辑:赵园园


  “俺跑了一年都没要到的工资,多亏你们,3个月解决好了!”2025年6月15日,河南省漯河市司法局院内,火红的锦旗展开,陶先生布满老茧的手微微颤抖。锦旗上“敬业正直 为民解忧”八个烫金大字,是他的心声,更藏着漯河市司法局“安心行动”的密码——以援调对接机制,为农民工织起最坚实的“护薪网”。

  2024年4月,陶先生在源汇区某建筑工地务工,工地负责人将其3840元工资,仅按小工标准发了1800元。一年来,陶先生多次守在工地门口、拨通工头电话,但工地方一直敷衍推脱。

  2025年3月,经朋友介绍,陶先生走进市司法局驻市民之家法律援助窗口。值班律师听完他的遭遇后,建议说:“老哥,金额不大,你证据有限,诉讼耗时,调解是最快的路,试试吧!”陶先生再次燃起希望。

  调解员赵鹏丽接过“护薪接力棒”,成为陶先生维权“新战友”。她一次次致电工地负责人,讲法律红线,谈生活不易。工地负责人从“不耐烦”到主动配合,陶先生工资终于在6月到账。

  从咨询到调解,从法律指导到实际执行,援调对接“安心链”环环相扣、高效运转。这背后,是漯河市司法局深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成果——在市信访局、市民之家等多地设置律师咨询与人民调解窗口,搭建法律援助和群众的“连心桥”,落实援调对接机制,让维权路不再漫长。

  送锦旗当天,陶先生特意戴上陪他讨薪的旧安全帽,红底黄字的锦旗在阳光下格外鲜亮。他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俺不懂大道理,但知道司法局是真帮咱老百姓!”

  这面锦旗,是“安心行动”最生动的注脚。漯河市司法局用一个个真实案例展示援调对接不再是简单流程,而是守护民生的“安心密码”,它将法律援助的刚性与人民调解的柔性结合,让农民工不必再为“薪”事忧心,让法治的温暖触手可及,成为劳动者权益最坚实的守护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