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王律师把调解书递到我手里,我做梦都不敢想能拿到25万元一次性赔偿!”8月7日上午,27岁的牛某(化名)左手缠着绷带,捧着红纸写就的感谢信,再次走进偃师区法律援助中心。字里行间,既有对法律的深深敬意,更饱含着对未来的满满希望。
意外:年轻操作手突遭横祸
牛某曾是偃师区某公司铸轧车间最年轻的操作手。2024年3月7日17时许,他在给刚下线的铸轧卷打捆时,左手不慎触碰高温卷材,瞬间被严重烫伤。
“手术做了7个小时,医生说可能落下终身残疾。”回忆起那一刻,牛某仍心有余悸。更让他绝望的是,公司仅垫付了住院费用,对后续赔偿却绝口不提。“我还年轻,手要是废了,以后怎么养活自己?”迷茫与恐惧一度将这个年轻人淹没。
求助:绿色通道极速响应
2025年1月6日,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牛某走进偃师区法律援助中心。中心当即启动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填表、复印病历、初审材料……不到15分钟,所有手续全部办结,并当场指派办案经验丰富的王律师承办,实现“受理、审批、指派”无缝衔接、同步完成。
办案:细致梳理锁定赔偿
接手案件后,王律师第一时间赶往医院和事发车间,走访工友、封存监控,梳理出12页详尽的案情笔记:从工伤认定、护理依赖等级,到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每一项都逐项核实、逐条核算,确保不遗漏任何应得权益。
面对企业最初只愿支付8万元“人道补偿”的方案,王律师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5条据理力争,先后发出5份《协商函》,一步步将赔偿金额推向合理区间。
调解:五小时拉锯终达共识
2025年3月19日,偃师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调解室内,一场持续5小时的“拉锯战”激烈上演。赔偿明细被反复核对3遍后,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公司一次性支付25万元,涵盖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及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全部项目。
新生:重拾信心再迎生活
如今,牛某已能慢慢弯曲手指。医生表示,只要坚持康复训练,恢复七成机能不成问题。“现在不慌了,法律援助真给咱群众撑腰!”牛某的话语里,是卸下重担的踏实。
数据:高效维权彰显温度
近年来,偃师区司法局创新“调解优先+仲裁、诉讼兜底”模式,工伤案件调解成功率达86%,平均结案周期缩短至28天,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的维权成本。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让受伤的人有尊严地站起来。”偃师区司法局负责人表示,中心将持续加大法律援助力度,让更多像牛某一样的农民工,切实感受到法律的温暖与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