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受援人王大叔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泪水在眼眶中滚动。数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击垮了这个身材瘦削的中年男人,而如今,他带着一面鲜红的锦旗,站在窗明几净的安阳县法律援助中心大厅里,声音哽咽却目光坚定。
2024年9月,对王大叔来说是一段黑暗的岁月。作为家中唯一劳动力,他在某棚户区改造项目工地从事高空打胶作业时,脚下突然一滑,从三米多高的车库顶棚直坠而下。“当时只听到骨头‘咔嚓’一声,整个人就动不了了。”回忆事发瞬间,王大叔仍然心有余悸。
经诊断,王大叔颅底骨折、三节胸椎爆裂性骨折、腰椎严重受损,急需手术。面对医院催缴数万元医疗费的通知,包工头在支付3000元后便音讯全无。妻子早逝,老家还有年迈多病的父母和正在读高中的女儿,王大叔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整夜无眠:“要是我就这么瘫了,这一家老小可怎么活?”
转机发生在一次偶然的电话咨询中。安阳县法律援助中心值班人员接到王大叔堂弟的求助电话后,当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我们立即启动了‘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安阳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宋文涛介绍,“对于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我们实行‘当日受理、当日审查、当日指派’,最大限度缩短援助周期。”
经进一步了解,在确认其符合经济困难标准后,中心当即办理了全部援助手续,并协调县住建部门、劳动监察大队介入调查项目承包情况。
“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专人到医院来看我,还帮忙收集证据材料。”王大叔清楚记得,那是个下着雨的早晨,两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带着材料来到病房,不仅详细询问事故经过,还耐心安慰他:“安心养病,维权的事交给我们。”
维权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项目承包链条复杂,包工头层层转包,责任主体难以确定。在法律援助机构和承办律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多方调查取证,最终确定了总承包单位并促成保险公司先行介入。最让受援助人感动的是,在他卧床治疗的三个多月里,法律援助人员先后6次到医院探望,不仅带来案件进展消息,还时常自掏腰包带去营养品。
“每次看到他们,我就觉得有了主心骨。”王大叔抹着眼泪说,“要不是政府有这个好政策,像我这样的穷老百姓,哪请得起律师打官司?”
经过伤残鉴定,王大叔被评定为九级伤残。在法庭调解过程中,法律援助律师据理力争,最终促成保险公司一次性支付赔偿款20余万元。令人欣慰的是,全部赔偿款项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就到位,让王大叔能够及时进行第二次手术和康复治疗。
如今,受援人王大叔已经能够借助拐杖行走。“虽然不能再干重活,但总算能看着女儿考上大学,陪着父母安度晚年了。”他说这面锦旗远远表达不了他的感激之情,“是法律援助救了我们一家老小”。
王大叔的故事只是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法律援助便民利民措施,降低援助门槛,扩大事项范围,为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仅2024年,全市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000余件,有效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