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咋分财产、土地流转合同靠不靠谱、打工欠钱咋要回来……咱老百姓遇到这些问题,要么忍,要么吵,最后闹得邻里不和。自从司法所来了实践锻炼律师,真不一样了!”
“老张家儿女不养老的事,律师小刘跑前跑后,把子女们叫到一起,连劝带教,把老人每月的生活费问题解决了。现在村里人遇到事儿都爱往司法所跑。”
2023年以来,河南省信阳市司法局组织228名新入职律师分别到223个司法所参与实践锻炼工作,实现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全覆盖。一年多来,新入职律师紧贴司法所工作职责,广泛参与人民调解、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基层公共法律服务、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合法性审核(查)、立法实践和社区矫正等工作,以专业优势为基层法治社会建设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实践锻炼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服务基层群众“零距离”,回应多元法律诉求
“三年来我多次向包工头胡某索要工程尾款,他明明承诺2023年年前一定结清,可年后不但拒不支付,现在连人都联系不上了!”狮河区东双河镇付某二人到司法所向周凡钦律师寻求帮助。
“接案后我们多次联系胡某,胡某屡次推诿,到最后拒不沟通。后按付某二人要求,协助其将胡某诉至法院。在诉前调解阶段又多次通过法院与胡某沟通,并积极配合法院工作,最终该案件调解结案。”
本案中,周凡钦律师借助司法所、乡镇(街道)、基层法院多方力量共同解决矛盾,并针对此类问题制定一整套机制方案。新入职律师在矛盾化解中发现问题、借用力量、形成经验,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实践锻炼律师日常工作场景
“大婶,您点开这个小程序,对,就是这个‘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的蓝色图标……”淮滨县司法局新里司法所王刚律师一步步教群众如何操作进行网上立案。
“各位乡亲,今天咱不念法条了,就说说老张家宅基地的事儿!”
“王律师,下回啥时候来?咱家土地流转合同还得请你把把关!”
到司法所实践锻炼,新入职律师很快学会善用群众身边人身边事的普法方式,让法律在基层变得可感可及,法言法语不再晦涩难懂,村民们学法用法的主动性也日益高涨了。
教老人用手机立案、帮农民工写讨薪材料、替村民审查合同条款……就连土地流转、宅基地划分这些“头疼事儿”,新入职律师也能掰开揉碎,说到群众心坎里去。
截至目前,全市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共参与调处矛盾纠纷1576件,开展辖区内普法宣传教育1126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6989人次,代群众起草法律文书1008件。
助力基层治理“高效能”,夯实法治建设根基
2023年,平桥区肖店乡政府与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河道清淤协议,但对于协议约定的进度款100万元以及决算款,该公司均未按期支付。2024年3月,肖店乡政府将该公司诉至法院,新入职律师余云龙为乡政府代理此案。
“合同的订立不够完善,合同中约定的决算资金存在歧义,而乡政府手中的关键性证据就一份协议书,导致举证困难。”意识到举证困难,余云龙想到通过调解解决。
之后,余云龙多次跑到被告所在地参与调查调解,跑到法院递交争议报告,跑去与被告算经济账,最终促成庭上二次调解成功,为乡政府挽回71.8万元的经济损失。余云龙律师因此也成了乡政府工作人员眼中的“金牌律师”。
实践锻炼律师与司法所长共同研讨信访案件
固始县李店镇某村,将村集体资金50万元投资到某家具厂,约定年收益8%,但到期后不仅未能收回本金,连约定的收益也迟迟未到账。司法所实践锻炼律师曾维康,在投资协议条款中发现漏洞,为解决纠纷提供了关键的法律依据,并提出“先息后本”的还款方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
案件过后,余云龙、曾维康两名律师整理并提出基层政府订立合同的要件、应当注意的事项,为基层政府合同订立提供详细法律指引。
与此同时,信阳市司法局在推动司法所长常态化列席街道(乡镇)党政联席工作会议、定期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业务培训等工作中,邀请广大新入职律师积极参与,为基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工作提供坚强法律支持。
截至目前,信阳市新入职律师参与审核行政规范性文件321件,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建议1854条,为基层法治建设助力护航。
提升自我成长“加速度”,双向奔赴互惠共赢
“刚开始我以为人民调解是与庭上调解一样,我就当着双方当事人的面分析利弊,这样反而让一方抓住了另一方的把柄,发起更激烈的指责,调解常会陷入僵局。现在,我会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站在他们的立场换位思考,逐步搭建起双方沟通的桥梁。”羊山新区分局龙飞山司法所实践锻炼律师王晓娇在调解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一定要实现从“法律条文机器”到“人性化调解者”的转变。
“实际上,当下农村纠纷还是集中于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及衍生的相关权利,如何更好依法依规维护乡亲们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是重中之重。”光山县司法局凉亭司法所实践锻炼律师冯修民在入所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当地社情民意,基于此,他优化工作方式,用更贴合群众认知习惯方式服务群众,让法律人脑入心,以贴心优质法律服务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相较于传统律所的“师徒制”,司法所给青年律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平台。在具体工作中锻炼了新入职律师沟通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有效破解了律师工作不接地气的问题。同时,在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新入职律师取得了群众的信任,群众更愿意请新入职律师代理案件,一定程度解决了本地案源多集中在头部律师导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实践锻炼律师为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
如何让新入职律师既能“下得去”还能“留得住”?信阳市司法局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三双制”工作机制,即“司法所、律所双方自愿、双重保障、双岗位锻炼”。针对新入职律师在实践锻炼中可能面临的资源少、待遇低等现实问题,由律师事务所给每名新入职律师指定一名律所合伙人跟踪扶持,解决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且,在公共业务分配、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充分调动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新入职律师“留得下、留得住、留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