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开展农民工专项普法活动335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6.5万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183件、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2402万元……2024年11月以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认真贯彻司法部工作部署,以“法律援助惠民生”为主题,开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安心行动”,通过法治宣传、绿色通道、跨部门协作等创新举措,为劳动者筑牢权益保障防线。
深入广泛宣传 提升法律援助知晓率
“签合同要注意哪些条款?”“老板拖欠工资该找哪个部门?”3月4日,鹤壁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鹤壁市法律援助中心深入辖区,开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安心行动”,向农民工讲解法律援助惠民政策、申请渠道以及法律援助的受理范围、申请所需材料、办案流程,特别告知他们遇到侵权问题时应当注意收集的各类证据材料。
“安心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专业法律人员深入农民工相对集中的重点领域、行业等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指引农民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开展乡村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积极对用工单位和用工业主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用工单位和用工业主依法用工、依法待工的法律意识。
开封市各乡镇司法所利用乡(镇、街道)、村(社区)赶集群众聚集时机,设置集中宣传点,面对面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进一步拓宽农民工寻求法律援助的途径;鹤壁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工地”活动,广泛发放《农民工维权指南》手册,向群众普及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保险金等知识,有力提升农民工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同时强化全社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认识。
多元联动共治 织密权益保障网
“钱到手里,我这心里老踏实了!”近日,罗山县法律援助中心成功办理一起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案件。2009年刘某入职某企业,2024年4月该企业因经营不善,单方解除了与刘某的劳动关系,并出具《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刘某在工作期间,企业为其缴纳了失业保险,刘某失业后,多次前往社保中心申领失业保险金,但因多种原因没有审核通过。随后,刘某来到罗山县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情况后,认为其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指派法援律师承办此案。案件办理过程中,该法律援助中心积极与法院、人社等部门沟通协调,最终几方达成和解意向,刘某自愿申请撤诉。经回访,刘某已领取到了失业保险金,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为强化法律援助质效,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持续完善法律援助指派机制,加强与人社部门、法院、检察院、工会组织、仲裁机构和人民调解组织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构建“事前预防+事中调解+事后维权”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援调裁诉”工作协同联动,建立“民事支持起诉+法律援助”协作机制,全面提升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赢得了群众普遍认可。
许昌市司法局主动与信访部门、劳动监察部门以及法院对接,对已经立案的农民工讨薪案件,由援助律师持公函调阅、复制调查案卷,快速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安阳市司法局积极开展跨部门工作协作,采用“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方式快速调处纠纷,运用和解、专项调解、劳动监察等多元手段解决欠薪争端,形成工作合力,有效化解欠薪问题风险。
优化法律服务 畅通维权“最后一公里”
“真的太感谢了,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2月25日,刘先生将一面印有“铁肩担道义 爱心助孤残”字样的锦旗送到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对工作人员和援助律师尽心尽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表达感谢。
今年年初,50多岁手部残疾的刘先生,因用人单位长期拖欠工资,导致生活困难被迫离职,缺乏法律知识且经济窘迫的他一度感到无助和绝望,无奈之下他拨打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希望能够通过法律途径改变困境。热线值班律师接到刘先生的求助电话,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并及时向漯河市法律援助中心报告。该法律援助中心在专业律师库中筛选了经验丰富、专业素养过硬的法援律师对刘先生给予帮助,在法援律师的用心沟通和多次调解下,最终法院作出判决,为当事人争取到了合法权益。
为畅通维权“最后一公里”,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畅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残障人士等因讨薪申请法律援助的,优先受理、优先指派,持续推广“免核查经济困难状况”“零等待”“预约上门”“点援制”等便民措施,在援助过程中以快速、高效、便捷为原则,充分运用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元化方式帮助农民工解决欠薪问题。
开封市鼓楼区立足“事前法律服务指引、事中法律援助维权、事后法律结果跟踪”,确保维权过程不疏漏。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设立涉农服务专席,三门峡等市提供7×24小时不间断的法律服务,为农民工及时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借助司法部“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网上平台,集中力量妥善办理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案件,指定律师受理涉农法律咨询,积极协调劳动保障部门,共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