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示范区努力开创镇域社会治理新局面
发布日期:2024-03-14 信息来源: 依法治省办秘书处 责任编辑:史彦东 编  辑:史彦东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秉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理念,创新实施“三调四化五聚焦”工作模式,将社会治理重心聚焦在镇域、资源汇聚在镇域,以“镇域善治”助推“市域大治”。

一、系统推进“三调联动”,防范化解矛盾纠纷下足“真功夫”。一是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效衔接联动。在市法院组建“济事清源”调解中心,选聘人民调解专家团队入驻,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全力将民商事纠纷化解在成讼之前。今年以来,新收一审民事立案数6843件,同比下降377件,降幅5.22%;共委派镇级调解组织调解4954件,同比增加1141件,增幅29.92%;镇级调解组织调解成功2573件,同比增加878件,增幅51.8%,调解成功率54.7%。二是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有效衔接联动。成立医疗纠纷、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10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联动规范化、常态化。2022年以来各部门组织行政调解732件,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参与化解婚姻家庭纠纷140件、道路交通事故纠纷124件、物业纠纷112件、山林土地纠纷41件、医疗纠纷37件、环境污染纠纷16件,参与化解率64.2%,极大减少了行政争议。三是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效衔接联动。出台《关于建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成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联动协作办公室,进一步加强与人民法院司法调解的沟通对接,认真听取审判机关的意见或建议,不断凝聚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共识,持续推进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形成良性互动。2022年以来,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84件,其中司法调解参与协调64件,直接纠错33件,实质化解率达到52.71%,行政纠纷实质性化解成效有了较大提升。

二、夯实筑牢“四化支撑”,镇域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打造“新格局”。一是网格化管理走深走实。示范区社会治理中心有力发挥“资源汇聚、信息枢纽、决策建议、统筹推进”指挥平台作用,科学划分网格2696个,其中城市网格324个、农村网格1238个、专属网格1134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3000余人,实现网格化体系全方位、无死角覆盖,有效贯通镇域社会治理“神经末梢”。二是便民化服务入情入心。改造提升镇级综治中心“主阵地”,与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整合对接,推动村级便民工作站全面升级,各镇平均下放村级政务服务事项33项、村级帮办事项10项及代办事项11项,村级便民工作站累计帮办代办事项3300余件,有效打通镇级“窗口”到“村口”政务服务“最后一米”。三是信息化支撑有力有效。依托示范区社会治理信息化指挥系统,各镇(街道)全面打造“一平台汇聚、集成化应用”的精准、高效智能平台,将三零创建、网络治理、重点人员服务管理、数据分析、网格事项处置等13个模块充分整合,录入完成人口、房屋等基础信息采集1647541条,实现了“战时指挥调度”和“常态化监测研判”两大功能。四是社会化参与同创同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纽带作用,组建251支“青汇济源”志愿服务队,覆盖70%以上村(社区)。各镇(街道)发展备案社会组织2960家,近年来开展扶贫济困活动190余次,投入人员和志愿者5600余人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带动社会力量投入资金4600余万元,累计受益困难群众2.7万余人。

三、综合统筹“五个聚焦”,镇域社会治理局面呈现“新气象”。一是聚焦“党建引领”。在镇(街道)党(工)委的统揽领导下,16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统一指挥、集成作战、专业研判、应急处置的镇域社会治理中枢,实现了机制下沉、力量下达、关口下移、风险下降。不断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打造了在全国、全省“叫的响”的“老崔调解车”、“张正常调解工作室”、“赵传德调解工作室”、“老班长调解工作室”等调解品牌,一大批矛盾纠纷在源头得到有效化解处置。二是聚焦“人民主体”。以镇(街道)为主体,围绕“服务群众零距离”目标,大力实施“党群连心工程”,4.7万名党员与22.4万群众户、3.4万工商户和企业班组实现结对认亲,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23191个,办结率99.37%,群众满意率95.17%,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三是聚焦“四治融合”。抓好“法治”显正心,抓好“德治”聚仁心,抓好“自治”汇同心,抓好“智治”促慧心,进一步拉高镇域社会治理标杆。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站(室)实现全覆盖,一批法治公园、法治长廊、法治一条街等阵地建成使用。全国首创“道德积分+商户”模式,试行“道德积分”制度,让有“德”者有“得”老年和谐会、道德评议会等在内的“新峡管家”队伍、花石村乡贤参事会等自治形式不断涌现。网格员走访排查、上报分流、协同办理、反馈归档流程实现全过程智能管理。四是聚焦“四防并举”。优化人防、强化物防、精化技防、推进心防,进一步筑牢镇域社会治理安全屏障。各镇(街道)全面整合党政机关干部、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物业、保安等力量,实现平安志愿者队伍全覆盖。积极推进“雪亮工程”补点扩面,整合镇级视频监控资源6000余路,2022年以来助力破案530余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400余个,服务民生510余起。编制《家庭护理明白卡》和《管理治疗服务流程》宣传手册,今年累计开展业务讲座16场,培训专业管理人员632人,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和服务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五是聚焦“共建共享”。坚持“共建为基、共享为本”,强化乡镇政府统筹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利益主体协商共治,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多元化解、专项打击”工作机制,坚决防止因重大决策不当引发重大不稳定问题,努力将矛盾消解于未然、风险化解于无形,让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和治理成果。委托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对各镇(街道)开展社会治理成效实地调查,切实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和客观评价,用群众的表决和评判助推打造共建共享新格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