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 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22-12-16 信息来源: 依法治省办秘书处 责任编辑:史彦东 编  辑:史彦东

今年以来,许昌市以建设“信用许昌”为目标,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一体化网站、信易贷平台建设为载体,聚焦“数”“治”“管”“用”四字发力,完善落实工作例会、台账管理、交办督办、考核通报等机制,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提升。

一、以“数”为基,提升基础支撑。编制《许昌市“十四五”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规划》,持续加强“1+6+N”覆盖全域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平台、网站功能迭代升级,根据国家和省工作要求,按照新版数据标准,及时调整完善信用承诺、信用报告、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应用等功能模块,逐步形成集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分析处理、公示查询、信用监管、奖惩应用、信用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信用信息系统。坚持打好数据这个基础桩,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信用信息常态化归集共享和通报考核机制,推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提质扩面。今年以来,新增归集信用信息超9500余万条,累计归集信用信息数量超8.5亿条,新增信息归集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的通知》,突出加强行政管理、科技研发、用水、燃气、公共资源交易等涉企信息归集力度,目前已归集信息超410万条。坚持“双公示”日提醒、周报告、月通报、季评估工作机制,提升“双公示”工作质量,在省前两季度“双公示”工作评估中均位居省辖市第2名。

二、以“治”促改,营造守信氛围。持续开展专项领域失信问题治理工作,通过公开征集线索、发送监管提示函、督办函,严厉打击失信行为,营造诚信守信的浓厚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电信诈骗领域发案数量同比下降50.9%,破获案件数量同比上升84.9%,损失金额同比下降6.8%;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关停违法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站2个、微信公众号2个,依法依规将其纳入失信黑名单并实施行业禁入惩戒措施;金融领域开展“征信修复”乱象专项治理,共排查相关企业42家,处置3起违规宣传事件,引导21家企业完成经营范围变更,3家机构完成注销,将18家列入重点监控名单。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在全市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把考核奖惩和其他失信信息纳入公务员诚信记录;开展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失信专项治理,推动7家单位履行法定义务退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围绕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点领域,规范归集合同履约信息1800余条,对存在违约风险的单位及时提醒,督促政府部门守约践诺。结合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质量月、“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时机开展各类诚信宣传400余次,进一步营造浓厚诚信氛围。

三、以“管”提效,助力放管服改革。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助力“放”得更宽、“管”得更准、“服”得更优。事前,全面推进审批替代型、容缺受理型、证明事项告知型、主动公示型、行业自律型、信用修复型6类信用承诺落地实施,建立完善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度,在“信用许昌”网站对企业信用承诺主动“亮信”,鼓励市场主体主动承诺和公示,形成社会监督的良性互动。今年以来,累计已归集信用承诺及履约践诺信息268万条。事中,建立信用强制查询流程,将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综合评价与行业信用评价结果综合运用,在劳动用工、工程质量、食品药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税务等46个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评定优良等级企业,采取减少监管频次、设置“绿色通道”、政府采购优先,对评定等级较差的企业,加大监管频次。事后,深入开展联合奖惩,强化约束激励。将联合奖惩系统嵌入全市行政审批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系统,对“红黑名单”实现自动比对,自动响应。截至目前,累计对接9个县(市、区)和市直单位业务系统,通过联合奖惩平台核查市场主体信用26万次,反馈联合奖惩案例18388个。

四、以“用”赋能,助推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广“信易贷”融资模式,推动市“信易贷”平台与国家、省平台以及市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有效激活数据资源,加强平台推广运用,引导42家银行机构和4800余家企业入驻,针对不同企业创新开发“信易贷”产品117款,减少对抵质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打造线上申请、不见面审批的模式,降低银企信息成本,真正体现“守信有益、信用有价”,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围绕政务服务、助企纾困、服务民生等领域,先后探索“信易批”“信易阅“信易游”等31项“信易+”创新服务产品。采取先行先试、全面推开分步实施的方法,重点在青年五四奖章、五一劳动奖章、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河南好人、三八红旗手等先进典型以及诚信示范企业中推行,让守信主体感受到信用有价。比如,市图书馆开展“信易阅”应用,为信用优的市民提供免押金办证服务,累计已有1.6万人享受便利;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探索开展“信易+保函”,使用电子保函的形式替代和取消投标保证金,今年以来共有351家单位使用保函替代工程项目保证金,涉及保额8246万元,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