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济源密码”
发布日期:2021-04-23 信息来源: 河南法制报记者 董景娅 责任编辑:崔玉林 编  辑:崔玉林

  河南法制报记者(董景娅)人民调解案件增长幅度、案件录入率全省排名第一;两级法院民事一审案件立案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1.61%,为近年来“首降”;信访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8.7%,降幅居全省前列……

  这是2020年,河南省济源示范区人民调解工作交出的优秀答卷。近日,河南法制报记者来到济源示范区,实地探索这份答卷背后的“济源密码”。

  “我们与公安、法院、信访一起,研究制定各项机制,整合资源力量,确保警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三调对接’对得准、接得上,推动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积极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济源模式,努力实现基层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济源示范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沿海说。

  184名社区民警辅警成了人民调解员

  今年52岁的刘拥法,是济源市公安局轵城派出所的一名辅警,在基层工作了30余年。2019年,这位老辅警有了个新身份:轵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兼职调解员。作为一名驻村辅警,他和全市184名社区民警、辅警一起,加入了镇(街道)兼职调解员队伍,开始化解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等基层矛盾。

  轵城镇桐花沟村村民王某因购买他人农村房屋,无法办理宅基地登记使用证,与对方发生矛盾纠纷,曾大打出手。刘拥法摸清情况后,根据警调对接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主动联合村治保主任和社区法律顾问,围绕农村房屋买卖相关法律政策,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及时将双方矛盾化解。一年多来,刘拥法共化解社会矛盾纠纷216件,成了有名的调解能手。

  2019年底,济源示范区司法局与公安局联合出台《济源市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警调联动工作的实施方案》,整合社区民警、社区辅警等村居警务力量,将全市184名社区民警、辅警纳入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兼职调解员队伍进行管理。济源市公安局各分局、社区警务(大)队与各镇办结合,与全市140名法律顾问、630余名人民调解员、547个民调主任对接,在镇村形成党建引领,综治统筹,三元协作(一村(格)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矛盾调解员密切协作)的良好局面。一年多以来,“警调对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982件,占全市人民调解案件总量的47%。

  为提升社区民警、辅警的调解水平,济源示范区司法局会对每一名民警、辅警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发放聘书和人民调解员证,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质量。同时,济源示范区还设立专项矛盾调解奖励金,制定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先进立功受奖办法,对“一村(格)一警”矛盾调解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做法进行奖励,持续调动他们矛盾调解的积极性。

  不用花钱“官司”了结

  “济源市法院每年受理的民商事案件将近1.4万件,单靠法官一个个去开庭肯定是忙不过来的。我们调解员要运用人民调解这个好平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今年65岁的张正常是济源市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目前,他在济源市法院有一间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专职从事小额民间借贷、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的调解化解工作。

  去年7月初,张正常收到了济源市法院诉调对接中心转来的一件发生在两个年近七旬老伙计之间的民间借贷案件。张正常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双方当事人,了解了事情经过。

  原来,为了给老伴儿治病,张老先生在几年内前后向王老先生借了6.5万元。因为手头紧张,张老先生一直没有能还上这个钱,而王老先生最近也因为看病急需用钱,无奈之下,只能把老伙计起诉到法院。考虑到双方年纪比较大,张正常没有通知两位老人来法院调解,而是通过入户调查、电话调解等手段,开展释法说理工作,尽力弥合双方分歧。很快,两位老伙计就达成了分期还款的调解协议。

  据济源示范区司法局基层科科长任德成介绍,从2019年9月份起,济源示范区正式启动诉前调解工作,由示范区司法局牵头组建了诉前调解委员会,选聘了7名专职调解员充实到诉前调解委员会,进驻法院正式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了由司法局牵头,法院负责移交、委派调解、业务指导,司法行政部门和各镇、街道、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各调委会接收调解、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的规范案件诉前调解流程,形成了“交得出”“接得住”“调得好”的工作机制。

  “进行诉前调解之后达成的调解协议书,经过司法确认后和判决书有着同等效力,不用花钱也能打官司,这大大节省了我们老百姓打官司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方法好!”经诉前调解成功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宅基地纠纷后,济源市民张某对这种矛盾调解模式很是认可。

  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赵传德是济源市畜牧局的一名领导干部,退休后,成了济源市北海街道的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东家走访,西家座谈,是老赵每天的“必修课”。这些年,他发现过安全隐患,解决过邻里纠纷,成了居民眼中靠得住的“老大哥”“和事佬”。

  “和事佬”和“矛盾诊断调解庭”是北海街道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创办的有效载体,成为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这些“和事佬”大都由社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退休老干部等组成。36名矛调员就像36把钥匙,把群众的心结一一打开。

  寻常小事通过矛调员、矛调组、矛调委三级调解,北海街道对三级责任制成员建立台账,作为考核小组成员业绩、绩效的依据;遇到“三级调解”解决不了的难题,就交由街道“矛盾调解诊断庭”。据赵传德介绍,调解庭内设专业组、观察员组、档案文书组,由街道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负责人、法律顾问、矛盾调解员5人组成,涉及村、企业、居委会的,调解庭就开到现场,并扩展到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村居干部、亲友团,称为“五堂会审”。

  北海街道居民佩杰的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就是通过矛盾诊断调解庭调处成功的。“经过调解员的不懈努力、反复劝说,我们的案件最终得以圆满解决。非常感谢北海街道矛调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佩杰的妻子金凤说。

  “公平正义写华章,依法办事构和谐。”“司法调解,利国利民。”在北海街道矛调中心,墙上悬挂着密密麻麻的锦旗。一面锦旗,是一份感谢,更是一份责任,这是群众对北海街道矛调中心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以前由于地面不平,排水不畅,一下雨,门前都没法过人。几家人常常因积水产生摩擦,导致邻里关系紧张。”北海街道马寨居委会居民史国龙告诉河南法制报记者,在居委会矛盾调解“和事佬”的协调下,不仅排水问题得到有效处理,而且邻里抱团发展,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好。

相关阅读